徐洪才:必须打破中美“金融恐怖平衡”
2009年9月21日 17:13:55
今天,举世瞩目的20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在美国匹兹堡举行。不出人们所料,解决全球经济平衡问题成为这次G20)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近日里,以“中美轮胎特保案”为标志,全球掀起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这对刚刚出现微弱复苏迹象的全球经济和大众信心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但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并未彻底散去之时,各国维护自身利益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在此次国际贸易“危机”中,中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使得业已存在的中美金融不平衡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起来了。
在《大国金融方略》一书中,笔者已经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个国家国土面积相差无几,中国拥有全球1/4的人口,人口总数约为美国人口总数的4倍;美国创造了世界1/4的财富,财富规模约为中国财富规模的4倍;中国外汇储备占中国GDP的50%以上,美国国债占美国GDP的70%;中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中国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世界上最大的“穷国”借钱给世界上最大的“富国”。这种相互依赖关系,被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称为“金融恐怖平衡”。
关于中美“金融恐怖平衡”,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汪海波教授已有深刻论述。他说,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政治格局开始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冷战局面走向世界多极化。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美国顽固推行霸权主义“一极化”的逆流。20世纪90年代先后发生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就是“一极化”在军事上的表现。这种“一极化”主要是由“两个不平衡”引起的。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发展不平衡。1991年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削弱,而资本主义力量(主要是美国)有了很大的增强。二是经济发达国家内部各国力量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有了迅速发展;而欧盟经济低增长,特别是日本,在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以后,经济一蹶不振,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不平衡发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是美国经济和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一时还难以改变;二是美国军事霸权主义气焰更加嚣张;三是当今国际社会出现了某种“绥靖主义”思潮,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缺乏有力的斗争。应该说,汪海波教授的分析确实是一针见血,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2007年,中国经济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是一个历史奇迹。最近几年,“金砖四国”发展很快,未来“金砖四国”GDP总量可能超过西方七国集团(G7)。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速将比其预计还要快。这种格局,让七国集团(G7)感到了尴尬。但依笔者之见,“金砖四国”不过是华尔街投资银行从目标客户和赚钱角度的一个提法,并不具有地缘政治意义和国家战略意义,因为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这四个独立性很强的国家“捆绑”在一起、成为紧密型的利益集团,用“金砖四国”替代七国集团(G7)缺乏现实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经济步入衰退,七国集团几乎是无所作为、无能为力;而且,八国集团(G8,七国集团+俄罗斯)内部能源战略的摩擦加剧;有人以为,真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的是美国和中国组成的两国集团(G2)。但在全球各国“同舟共济”,而中国以自己的方式为全球摆脱金融危机做出不懈努力之时,美国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做出贸易保护主义之事,这进一步表明“丛林法则”依然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
无疑,G7已是明日黄花,但“金砖四国”却难为明日之星,G2主导世界并不现实。可喜的是,G20开始走上前台,真正值得期待的是一个多极化世界。但是,以往两次(G20)领导人金融峰会都让人非常失望,虽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已经发出强烈的声音,但最终都只在一些“监管细节”上不痛不痒地做点文章,旧的国际金融格局似乎牢不可破;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关于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问题,现在仍然处于“学术讨论”阶段;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笔者多次听到权威部门和权威学者发表需要“谨慎”的言论,这些现象都不能不让人倍感困惑。
令人欣慰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步伐在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也已得到高层领导重视。笔者认为,中美“金融恐怖平衡”必须被打破,而让中国经济摆脱困局的关键,还是要靠强身健体、走独立自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