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传银:就业成为贸易保护的先决条件
2009年10月14日 9:57:13
近日,美国发生“轮胎倾销案”,欧盟向中国征收钢管反倾销税,美国要求将中国列入汇率名单。美国、欧盟的棒子挥来挥去,这样的局面对中国造成不利,靠出口拉动经济已经不成为现实。
就在发文前天,美国商务部宣布决定对部分中国无缝管产品(包括碳钢和合金钢标准管、管线管和压力管)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是今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第七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这仍会让世界各国高度关注。2008年11月,20国集团领导人一直承诺抵制通过限制进入本国市场减少失业的做法。无论中国是否采取行动对抗美国政府贸易保护行为,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在全球迅速蔓延。
目前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金融危机导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就业成为贸易保护的先决条件:
一是通过提高关税和数量影响我国的就业总量。
作为传统两大贸易措施,提高关税和数量限制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仍然扮演保护贸易的重要角色。 2009年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为期6个月,形成了数十万农民工失业。
美国联合钢铁工人工会(United Steelworkers)此前对中国输美轮胎激增表示不满,称近几个月来自中国的低价进口轮胎急剧增加,已导致美国轮胎业5,000多个就业岗位流失。
于是,美国从9月26日起对从原产于中国的轿车轮胎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特别关税。此举不仅有可能使多达10万名中国工人痛失工作,更可能使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遭受重创。中方表示,如果美方只考虑本国5,000名工人的利益,而忽视中国10万名产业工人的就业问题,这种做法实在有失公平。
这种后果将严重影响中方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美国针对中国输美轮胎的制裁措施,以及中国针对美国汽车产品和鸡肉的反制措施,将重创20国集团在伦敦峰会上作出的反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并有可能严重伤及世界各国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配置,使产业工人失业升级。
二是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形成就业压力。
贸易救济措施作为隐蔽的但相当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历来是各国贸易保护的常规及重要手段。
美国2004年的就业增长水平偏低近40%。“消失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属于与贸易有关的制造行业。而且美国新增就业职位数却创出历史新低。美国失业率迟迟居高不下,与美国正在纠正过度消费、特别是过度消费进口产品应该不无关系。
美国商务部即将公布7月份对外贸易数据,市场预计美国当月的贸易逆差将大大低于上年同期,这表明经济危机正在推动美国解决外贸失衡问题。但这一纠偏过程势必会抑制美国的私人消费,而企业在看不到消费市场明显好转之前又不愿增雇人手,于是美国便出现了经济形势好转和失业率上升同时出现的矛盾现象。
因此,美国正在逐步形成以贸易保护就业机会,作为促进内需的有力措施。
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为73件,占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的35%,连续第1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形成我国沿海城市约有120万农民工大面积返乡。
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形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积极的就业政策,成功地避免了此次就业危机在中国大陆上的蔓延。但由于外贸的影响,大量农民工进入再就业政策培训和转岗位训练,有些甚至是回乡自主创业,政府发出号召鼓励农民稳定就业和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所有这一些,增加了中国政府支付就业成本的负担。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农村人口如何城市化的问题,而是城市流动人口如何返乡问题。三是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加大中国劳动力成本。
由于实际汇率是影响就业总量的基本因素,因此实际上已经难以再通过低估汇率达到促进出口和扩大就业的目的,实质的目的将本国货币贬值和他国货币升值。因此,各国相竞出台“购买本国货”或”雇佣本国人”的贸易政策。
我国一直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使工国部分出口产品失去价格优势。这一因素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我国就业:一是其他国家企业争抢我国市场份额,使我们失去相应的就业;二是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甚至吸引已落户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出去,使原有企业工人面临失业。
或许是树大招风的缘故,近年来红红火火的中国对外投资潮竟然也被人与种族主义挂上了钩。澳大利亚矿业大亨Clive Palmer周二说,澳政府针对外国投资的规定含有种族主义色彩。他这番话针对的是澳大利亚限制中国投资的做法。
该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上周四表示,希望海外投资者在澳大利亚大型资源类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过15%,在新项目上的投资比例不超过50%。有投资银行家认为,澳大利亚是借此向中国方面表示,中资企业在澳矿业企业持股超过50%的交易将不会再获得政府批准。
据说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坚持将当地雇员数控制在最低限度;中国的建筑公司大量聘用本国专业人士和工人。那些到非洲为基础设施项目工作的中国移民被指不尊重穆斯林习俗、从当地人手里抢工作。
综上所述,就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的先决条件。
在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发展,其一举一动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牵连。实际上,欲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解决外部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抑制外商直接投资。然而,这并不是明知的政策选择,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实现国内持续、拉动内需、稳定的经济增长是首选目标,而充分就业是先决条件。解决任何问题,提出任何政策主张都应该在这个大前提下思考。